前言:獵殺紅色十月
在美國,投資銀行依舊是眾多Business Student心目中的黃金職業。徵才的時程跟台灣非常不一樣,對於找正職的學生來說,九月到十一月是最血腥的兩個月,對於找實習的,則是十二月到二月不等。我身處在血淋淋的羅馬競技場中,看到同袍們有的在血泊中倒地不起、有的勉強晉級、有的拿了offer衣錦還鄉….感觸最深的不是自己戰了幾回,而是我身邊感動人心的例子。
在美國,在很多地區的金融商管領域,你如果不是好學校出身,是根本沒有面試機會的。公司連讓你投履歷的機會都沒有(線上投的履歷只要是來自『非重點學校』電腦一律『自動處理』),因此對於非重點學校的學生,唯一一個得到面試的管道就是networking。
所謂的networking,就是去努力的認識別人。所有的銀行都會在紅色十月舉辦徵才活動,帶著一票bankers,在學校的會議室弄個簡單的presentation,然後開放大家自由與banker們聊天。這就是networking的開始:大家圍著分析師們問問題、拍拍馬屁、要名片。然後學生們回家就要一一的email這些人,問他們有沒有機會跟你進一步在電話上聊天。幸運的話,會有幾個分析師回覆你,跟你簡單的在電話上chat,然後如果他們喜歡你,他們甚至可以推薦你interview。
重點學校的學生,除了會有銀行自動到校園舉辦徵才活動以外,還有on-campus interviews-顧名思義,銀行們會親自到校園進行第一輪面試。非重點學校(non-target school)的學生不但沒有徵才活動、更不可能有on campus interviews。我交換的UCI就是一個non-target school,我們唯一要找面試的方法,就是開一個小時的車到UCLA或是USC, 混進他們的徵才活動,瘋狂的要名片還有在與bankers的對話中想辦法impress他們,進一步獲得與他們講電話的機會,然後默默希望可以得到interviews。
整個紅色十月,我和我的朋友們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每天都開車到LA去。有時甚至翹班蹺課就是為了偷偷去別人的徵才活動。但這不是最稀奇的,最激勵人心的是我的(男)朋友萊恩的奮鬥史。
奮鬥史: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,但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
萊恩也是UCI的學生,一個轉學生 ,從一個爛爛的社區大學過來。他高中畢業以後SAT考的超爛,不知道未來要幹嘛,就混了一陣子。後來發現,雖然他不知道人生有什麼目標,但是他喜歡賺錢。而有什麼事情能夠比”跟錢一起工作”更能賺錢的呢?所以他決定自己學看看財務。於是他自己買書念,每天花個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念那些基本的財務與會計,他覺得滿有興趣,於是就報考了CFA。靠著自己上網找CFA相關複習影片和瘋狂的K書,他一個沒有上過財務課程的人就這樣過了CFA Level I。
後來他轉學到UCI,因為UCI沒有財務相關的課程,所以他繼續靠自學來準備面試。有別於面試前花一個禮拜準備,他每天都會念一點財務相關的問題,並且有事沒事就動動腦想一些面試題目的答案。除此之外,他更是坐飛機到北加州混進去Stanford、 Berkeley的徵才活動;有一次,一個徵才活動不讓外校學生進去,他就假裝自己是來徵才的banker;又有一次,當地的學生社團擋他進去,他就在廚房的後門等,等到有人從廚房出來他就從後門溜進會議室去。去了徵才活動他便舌燦蓮花的努力network,後來得到了許多面試機會。
大三那年他申請了無數個實習機會,就是會了要『練習』面試。除此之外,他每天都寫十幾二十封email給校友、認識的bankers,來請教意見或是交流。更讓人佩服的是,他將他一年來累積的財務面試筆記整理出來,在學校舉辦workshop,教所有有興趣的人。一個學妹因為他的workshop得到了在華爾街的投銀實習機會,我自己也因此而進到花旗銀行LA的final round。
我親眼目睹他經歷了美國可怕的面試文化:有的時候公司打電話來,劈頭就說:嗨我是某某銀行某某某,我們收到了你的履歷,想要面試你,你現在方便嗎?
這個時候你如果說『不行』,那你就會被血淋淋的大扣分,所以任何人都要硬著頭皮上;萊恩有次在開車上學的時候接到電話,硬生生的被問了一大堆technical questions甚至是brain teaser的問題,但還是臨危不亂,可見平時準備的功夫有多麼重要。
大三暑假他沒有得到top投銀的實習機會,但是透過之前努力的network,他進了一個高收益債券投資公司,打敗了來自Stanford, Berkeley的學生,成為裡面唯一一個實習生。
大四這年的紅色十月更是瘋狂。除了開車參加所有的徵才活動、繼續舉辦自己的workshop以及每天在車上聽Wall Street Journal,他也坐飛機到了Berkely參加徵才活動,甚至飛到紐約參加一個Investment Banking Conference。
在前往紐約的飛機上,他翻開財務的書開始複習,沒想到坐在後面的就是一個前JP Morgan New York的MD,這位MD看到了他在念書便開始跟他攀談,兩人甚至喝起紅酒相談甚歡。最後下飛機前VP丟了一句話『給我你的履歷,我會把你推薦給我紐約的朋友們。』
到了紐約一下飛機,他接到了RBC(加拿大最大的投銀)的電話,說嘿,我們等一下面試好嗎。他二話不說馬上答應,但是人在機場,怎麼電話面試?於是他找呀找,花了一個小時終於找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,就是男廁。他窩在男廁裡面試了四十分鐘(還要擔心旁邊有沒有人沖水),結果非常好(應該是沒有人沖馬桶),成功晉級final round。
在一個UCLA的Investment Banking Panel裡,他跟了Houlihan Lokey (美國mid market最強的銀行)專長Restructuring的分析師相談甚歡。(*Houlihan Lokey Restructuring是號稱薪水最高又最難進的position:他們薪水比Goldman Sachs, Morgan Stanley等等都高,全美前十幾大的倒弊案(ex. Enron)都是他們負責的) 隔天馬上接到email說要進行面試。於是他進行了地一輪電話面試,一結束後他們馬上通知,兩天後請他來公司進行final round。在這兩天當中他當然不眠不休的準備; 面試當天一大早開車到LA,隨後面試了將近七個小時(中間包括跟manager還有分析師們吃飯),各種刁鑽的問題都出現,甚至還莫名其妙的被問了很多brain teaser。面試完了以後,他們跟他說,『如果你是UCLA的話,我們現在就錄取你了』。(我只能說,面試官這樣當面嫌他的學校爛,也滿誇張的)雖然很令人氣餒,但是他還是繼續network,繼續參加徵才活動,並且準備RBC的面試。
過了幾天,RBC把他飛到了San Francisco,讓他住在喜來登酒店裡面,隔天進行同樣5-7小時的面試。同樣面試的學生中他是學校最爛的,一個Stanford的學生甚至在知道他是UCI的以後露出了嫌惡的表情(美國學生也太直接了吧…),但最後他立刻得到了Offer, 同時也接到了Houlihan的電話,說Offer Package兩天後送到。
所以,經過兩年的努力,經過無數的rejection還有無數的email跟self study….他簽下了Houlihan restructuring的合約,起薪比大銀行還多20%。
總結: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
這個故事有點長,另我最深刻的是不是他得到了幾個offer而是這個很誇張的努力過程。
有誰願意每天開一個小時的車就是去一個徵才活動?(我記得以前有公司來管院做徵才我還懶得去呢。)有誰願意做飛機到北加州,甚至是紐約,就是去參加一個career fair? 有誰會每天熬夜寫emails,找所有的學長姊/校友問意見?更甚者,有誰敢厚著臉皮假冒別校學生,就是會了替自己找機會?
這個成功的故事看來很短,但是歷時了超過兩年; 打從大二開始萊恩就開始每天啃財務的書,看這種相關網站,早起睡前看財經新聞。他沒有特別聰明,但是一但下定決心就永不放棄。
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另外一點:不要等到有面試機會才開始準備,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會來,還有,等到機會來的時候,準備好的人才有可能有收穫。
這位美國的普通學校學生花了兩年的時間靠著自學準備面試,這是很多台灣學生都想不到的。我想說的是還是那句老掉牙的話: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,怕就怕在我們懶得自己督促自己,總是在面試前兩天才開始準備; 或是抱怨自己沒有修過什麼財務的課,就自動放棄自己的機會。千萬不要如此,因為nothing is impossible,而我就看到了一個這麼激勵人心的例子。